施大畏,1950年生,浙江吴兴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华艺术宫馆长、上海国画院执行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国画艺委会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协国画艺委会主任、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hi Dawei,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Shanghai Institute of Chinese Painting (SICP), was born in Shanghai in 1950. He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School of Art, Shanghai University. Now, he is a national first grade artist, a member of the council, Chinese Artist Society (CAS), vice-chairman of Shanghai Artist Society (SAS), and a member of Shanghai Federation of Literary & Art Circles (SFLAC).
毕业院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
代表作品《暴风骤雨》《国殇》《皖南事变》《归途——西路军妇女团纪实》
1年表
1978年
5月:调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连环画创作室创作员; 当选为第四届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常委;
1980年
当选为第三届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1981年
作品《我要向毛主席报告》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清兵入塞》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绘画创作二等奖; 当选为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
1983年
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随上海青年代表团出访日本;
1984年
当选为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作品《亲人》参加第六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赴京展览;
1985年
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986年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作品《暴风骤雨》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绘画创作三等奖; 个展于意大利米兰; 调入上海中国画院任画师;
1988年
个展于新加坡;
1989年
作品《归途—西路军妇女团纪实》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质奖; 当选为上海美协主席团委员;
1990年
当选为第七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1991年
任上海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 作品《望夫石》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绘画创作三等奖; 作品《1941.1.14—皖南事变》获全国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五十周年美展铜质奖、上海地区美展一等奖; 被评为一级美术师;
1992年
随上海友好代表团访问日本;
1993年
作品《1941.1.14—皖南事变》获第二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作品《人民的儿子》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1994年
“他们与她们”个展于香港; 作品《国殇》入选第八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1995年
作品《国殇》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美术作品选展;
1996年
参加“水墨延伸—国际艺苑人物画邀请展·北京”; 当选六届全国文代会代表; 《施大畏作品选》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随中国美术家协会赴美国作学术考察;
1998年
作品《老乡》入选文化部“中国五千年文化”展,赴美国、西班牙、哥根海姆博物馆展出; 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 当选为第五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999年
当选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全国九届美展评委; 《上海,您早》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 参加“水墨延伸—全国人物肖像画邀请展·北京”; 当选上海市美协副主席; 任上海中国画院执行院长;
2000年
被授予文化部“全国优秀专家”称号; “施大畏作品观摩展览”在上海中国画院举行;
2001年
作品《开天》获“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 画册《施大畏》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2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2002年
作品参加由政协上海市委员会主办,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协办的“上海当代优秀作品展览”(上海展区预展); 作品参加由全国政协举办的“上海当代优秀作品展览”赴京展览;
2003年
2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画册《二十一世纪主流画家人物画创作丛书——施大畏》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9月:赴欧洲进行文化考察; 12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2004年
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当选为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评委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总评委; 创作《长征系列——生》,参加第十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赴京展览;
2005年
7月:增补为第六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不灭的记忆——南京·1937》参加“不能忘却的纪念·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5上海中国画院年展”; 9月:出席在香港大会堂举行的“春华秋实·上海中国画院珍藏精品展览”开幕式;
2006年
7月,赴法国里昂考察旧城改造的艺术创作相关事宜; 8月,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评审; 11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 11月,被聘为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荣誉委员; 作品《后羿的故事》参加“和谐·空间——2006上海中国画院年展”;
2007年
3-5月:创作“人体与布老虎”系列、“人体与兵马俑”系列;
2009年
施大畏作品观摩展在上海中国画院开幕;
2012年
7月,担任第七届市文联主席;
2艺术年表
1978年5月:调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连环画创作室创作员;
当选为第四届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常委;
1980年 当选为第三届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1981年 作品《我要向毛主席报告》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清兵入塞》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绘画创作二等奖;
当选为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
1983年 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随上海青年代表团出访日本;
1984年 当选为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作品《亲人》参加第六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赴京展览;
1985年 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986年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作品《暴风骤雨》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绘画创作三等奖;
个展于意大利米兰;
调入上海中国画院任画师;
1988年 个展于新加坡。
1989年 作品《归途—西路军妇女团纪实》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质奖。当选为上海美协主席团委员。
1990年 当选为第七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1991年 任上海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
作品《望夫石》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绘画创作三等奖;
作品《1941.1.14—皖南事变》获全国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五十周年美展铜质奖、上海地区美展一等奖;
被评为一级美术师;
1992年 随上海友好代表团访问日本;
1993年 作品《1941.1.14—皖南事变》获第二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作品《人民的儿子》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1994年 “他们与她们”个展于香港;
作品《国殇》入选第八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1995年 作品《国殇》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美术作品选展。
1996年 参加“水墨延伸—国际艺苑人物画邀请展·北京”;
当选六届全国文代会代表;
《施大畏作品选》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随中国美术家协会赴美国作学术考察;
1998年 作品《老乡》入选文化部“中国五千年文化”展,赴美国、西班牙、哥根海姆博物馆展出;
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
当选为第五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999年 当选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全国九届美展评委;
《上海,您早》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
参加“水墨延伸—全国人物肖像画邀请展·北京”;
当选上海市美协副主席;
任上海中国画院执行院长;
2000年 被授予文化部“全国优秀专家”称号;
“施大畏作品观摩展览”在上海中国画院举行;
2001年 作品《开天》获“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
画册《施大畏》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2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2002年 作品参加由政协上海市委员会主办,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协办的“上海当代优秀作品展览”(上海展区预展);
作品参加由全国政协举办的“上海当代优秀作品展览”赴京展览;
2003年 2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画册《二十一世纪主流画家人物画创作丛书——施大畏》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9月:赴欧洲进行文化考察;
12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2004年 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当选为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评委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总评委;
创作《长征系列——生》,参加第十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赴京展览;
2005年 7月:增补为第六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不灭的记忆——南京·1937》参加“不能忘却的纪念·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5上海中国画院年展”;
9月:出席在香港大会堂举行的“春华秋实·上海中国画院珍藏精品展览”开幕式;
2006年 7月,赴法国里昂考察旧城改造的艺术创作相关事宜;
8月,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评审;
11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
11月,被聘为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荣誉委员;
作品《后羿的故事》参加“和谐·空间——2006上海中国画院年展”;
2007年 3-5月:
2009年施大畏作品观摩展在上海中国画院开幕;
2012年 7月,担任第七届市文联主席;
3人物评价
先生,是从文革后期崛起的一位连环画名家,据说他以前是上海造船厂的一名油漆工人,后来一跃成为上海画院院长。
他的成就一大部分源自于他的连环画创作,他通过刻苦的自学钻研,打下了深厚的素描功底。从他的早期连环画作品《三棵枣树》、《恩玛蒂奶奶》中就可略见一斑。造型准确、形象塑造真实、气势博大、笔力雄强,是他的一贯风格,具有典型的“学院”画风。
在担负上海中国画院领导繁忙行政工作的同时,他的艺术风格日趋成熟,出现连续的井喷式的爆发,除常规的国画创作外,他最为吸引人的创作是一组以《生命》作为标题的大型系列性组画。它们是《大禹的传说》、《国殇》、《兵车行》、《天京之变》、《长征》、《归途——西路军妇女团纪实》、《皖南事变》、《上海,您早》。[2]
4人物综述
磅礴气势
先生的连环画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磅礴的气势,和准确的人物造型并行不悖。
在他的精心之作〈朱德同志在井冈山〉中,水墨技巧的娴熟运用,人物形象的准确塑造充分地显示了他对于中国画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已经十分成熟了。
人如其画的形象跟他的画作一样,高大、气派,有一种泰山压顶的气势,但骨子里艺术家的气质,又让他变得儒雅亲切。在他的引领下,我们走过弯弯曲曲的走廊,推开一扇扇侧门,走进他在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室。“顶天立地”的大幅宣纸在墙上张贴着,上面是还未完成的画作,他向我们说明画作的内容,又远远近近地仔细端详着——这些完成的、未完成的画作里,寄寓了施大畏的思索。 “要不是改革开放,我现在可能还在画连环画。”施大畏如是说。
施大畏是“文革”后期崛起的一位连环画画家。他以前是上海造船厂的一名油漆工人,“油漆工也算跟画家有共通之处”,施大畏调侃道。因为有绘画的天分,那时候施大畏就被要求去画宣传画,后来油漆工人也不做了,就专门去做宣传工作。此后,他又介入连环画的创作,算是走进了美术创作的专业领域。
体察人性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思维开始变得活跃,对一些问题也敢于思索、敢于表现,而且是打破了以往的思维模式,从人情、人性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我们对于问题的思考才具有普遍性,我们对于民族自身经历的思考才会得到世界的共鸣。”施大畏曾创作过一幅《老乡》,表现的是毛泽东与老乡在一起。画面上的毛泽东平易亲切,“我就是要把毛泽东还原成老乡的面貌,表现出伟人身上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种东西具有普遍意义,能够感染更多的人。”施大畏的英雄主义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体察。
实际上,对于伟人的塑造、对于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始终贯穿于施大畏的创作生涯。此后,他的一系列大型画作都是沿着这一思维进行的。施大畏不喜欢画虫草花鸟,不追求绘画的闲情逸致,而是醉心于从恢宏的历史中寻觅人类不断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轨迹。施大畏说自己崇拜英雄主义,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只要是能够体现永不服输的英雄气质就能让他心生敬意。体现了中国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学文化。
生命系列
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施大畏开始将他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生命》系列大型组画的创作中去。
从远古的《大禹的传说》到战国屈原时代的《国殇》,从唐朝的《兵车行》到清朝洪秀全起义的《天京之变》,从举世闻名的《长征》、《归途——西路军妇女团纪实》到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取材无一例外均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某个重要阶段或重要事件。这些作品在外在形式上都是大场面、大尺幅,统一的210厘米×480厘米,通常放在展览大厅的中央,沉重厚实,以宽银幕和纪念碑式的气势摇撼观者的灵魂。施大畏的这些历史题材大画的母题无疑是悲壮的、苦难的、宏阔的,而且大都洋溢着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它们展示了画家对历史的深度思考和追索。几乎每一幅作品都有着占据画面突出部分或成为视觉中心的主要人物。他创造性地以黑白两色作为这些作品的主色调。他认为,只有黑与白才能承载如此严肃、如此深重的话题。
“春华秋实——上海中国画院藏品展”在美国知名的纽约切尔西艺术博物馆推出,引起了美国主流艺术媒介和艺评家的关注。这一状况令施大畏感到意外,也感到惊喜。“原来我怕外国人不能接受,但他们从我们一些历史题材的创作中看到了温馨的人性,看到了浪漫,而不是革命的血腥和暴力。我想,只要我们对于本民族的经历和文化有信心,自信地将这些东西展示给世界,就会得到世界的认可和欢迎。”
5人物使命
施大畏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有更多当代画家的作品进入博物馆,能够为后人了解今天的社会提供一份艺术上的“信史”。
因此,他从不敢有任何懈怠,深感身上责任重大。有人评论说:“绘画对施大畏而言不是一种娱乐,而是一种责任;创造不是一种快乐,而是一种天职;探索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使命;成绩不是一种赞美,而是一种鞭策。”施大畏是绘画艺术的苦行僧,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他自己给自己增加的重担。
这种使命感不仅仅是来自一个画家的天职,还来自作为一个画院管理者的责任。自从接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以来,如何更好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和推动艺术家的创作,成为施大畏常常思考的问题。“创作课题制”则成为施大畏管理画院的有效方式。上海中国画院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施大畏抓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主题创作活动这一契机,启动了酝酿已久的“创作课题制”,以深化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创作课题制”推出后,得到了画家们的热烈反响,也调动了画家们的创作积极性。
施大畏表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已拨出不少专项资金用于收藏艺术品,但大部分都是收藏古代、近代或者现代艺术家的艺术品,很少用于收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不少当代画家的优秀作品都流失在市场上,国家机构收藏的作品数量十分有限,即便收藏的也不一定是艺术上有代表性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大多须依靠画家自愿无偿捐赠;二是无法有效地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当代画家积极参与创作一些重大题材的作品。“因此,我们现在倘若要专门到国家艺术机构去集中看一位当代画家的作品,未必能够如愿。如果国家机构现在不出资收藏当代优秀画家的优秀作品的话,今后再要收藏,一是付出的代价可能更高,二是未必能够收藏得到。因为一个画家的创作高峰是有周期的,国家机构的收藏最好是与画家的创作高峰周期同步。另外,现在画家要创作一些重大题材、重大主题的作品,可能从短期看未必有多少市场收益,但是在艺术的提升突破上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有专项资金对这些画家进行资助,就能使其安心创作。”而“创作课题制”的推出,恰巧从机制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6艺术感悟
这一机制又恰恰可以解除施大畏对目前书画市场现状的忧虑。“近年来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展实在太快,诱惑也太多。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诱惑,一些人可能把持不住自己,心露浮躁,急于求成。但是,商业炒作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商业炒作脱离了画家的真实水平,炒过了头,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贻笑大方。”施大畏说:“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对自己有信心,面对诱惑要有定力。作品过硬,迟早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艺术家要常常回到书斋充实自己,才不会被市场所害,才能有信心创作出一批真正无愧于时代、能够传之后世的精品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