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当代艺术”现状
文 许玉滢
可以用‘奥斯卡’来形容,它与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立为世界三大艺术展。”作为先锋艺术的实验现场,卡塞尔文献展已不仅仅属于德国,它已经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坐标,是西方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西方社会的时代镜像。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在经济上也在文化上与国际社会有了广泛的交流。卡塞尔文献展自然也引起了中国艺术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国内,理论家们对文献展纷纷著文分析评价,媒体也进行了极其广泛与深入的报道,卡塞尔文献展对中国直接间接地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卡塞尔(Kassel),是德国中部一座拥有25万人口的小城,它除了是广为中国人知晓的、飞驰在上海浦东的磁悬浮列车的研发生产之地,著名的德国豹式坦克的生产基地之外,也是拥有德国皇帝夏宫及威廉高地公园的旅游胜地。
但卡塞尔更为世界所知的是五年一度的“文献展(Documenta)”。卡塞尔文献展使得卡塞尔这个城市之名与一个艺术展览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卡塞尔这个名字蜚声各国,使得卡塞尔这个城市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圣地。
五年一次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潮,把卡塞尔从宁静带入喧闹,文献展也成为整个城市的节日。整个城市为之而动,街道、公共场地都派上了用场,各类展览作品和相关的艺术活动散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卡塞尔文献展的主要展场分布于: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Museum Fridericianum)、文化火车站(Kulturbahnhof)、文献展厅(Documenta-Halle)、桔园宫(Orangerie)、宾丁啤酒厂(Binding-Brauerei)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参观卡塞尔文献展也就成了一次文化艺术之旅,文化和艺术成为了生活的必然部分。
隆重推介德国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安塞姆.基弗
假若不幸的事实可以通过类似此处所见的绘画被回忆并转用于教育目的,那应当归功于基弗从其现代主义祖师那里继承下来的严格的形象控制力,以这一点与人类其他某种更高尚的才能和天性相结合,这位怪僻而孤独的欧洲天才典范创造了一个被自知之明和怜悯之心拯救了的世界之深刻反思的最终有着希望的景象。
——H.H.阿纳森
我漫步在人之中,如同漫步在未来的碎片之中——那是我了望到的未来。
我把碎片、迷和可怕的偶然搜集聚合为一体,这便是我的全部创作和追求。
倘若人不也是诗人、猜谜者、偶然的拯救者,我如何能忍受做人!
人必须用雷霆和烟火向迟钝而昏睡的灵魂说话。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945年 生于德国
1963年 就学于德国弗赖德堡艺术学院,师从约瑟夫 博伊斯
1965年 就学于杜塞尔多夫的国家艺术学院,师从约瑟夫?博伊斯
1966-1968年 在弗赖德堡跟随彼得?德雷斯学习绘画
目前在法国生活和工作
基弗是80年代“新表现主义”最重要的艺术家。他出生于德国战败的那一年,70年代师从博伊斯,深受其影响。他的作品经常以圣经、北欧神话、瓦格纳的音乐和对纳粹的讽刺为主题,并大量运用油彩、钢铁、铅、灰烬、感光乳剂、石头、树叶等综合材料。基弗的风格结合了抽象和具象、幻觉和物质性,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基弗在绘画上有很大的抱负,他渴望用绘画来重新界定整个德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从史前到瓦格纳、尼采、希特勒直至现在。像博伊于斯一样,基弗也常常被视作"德国罪行的考古学家"。但是,与其导师不同的是,他极力避免当下的社会问题,也没有政治野心。
在成为画家之前,基弗从事过行为艺术。1969年,他身穿纳粹军服,举着右臂高呼胜利口号(纳粹分子招呼用语,在当时属于非法行为),在许多欧洲城市里让人给他拍照。这些照片在德国展出之后,人们开始争论他是否是纳粹的同情者。他接下来的作品也引起人们对纳粹历史的注意。他画了大量希特勒时期的或被劫掠地区的,现已成为废墟的纪念性建筑,它们一度是纳粹"千年帝国"梦想的遗迹,现已被炸毁或被烧毁。基弗的作品一再提及纳粹时期,然而,人们无法判断他对纳 粹的真实态度。但是,不管他是批评还是同情纳粹,不可否认,他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证明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