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的网站将展示历史长河中为艺术事业做出贡献的国内外艺术家以及当代仍在执着求索的艺术工作者与他们的作品。艺术是现代人最缺失的东西,网站将如晨钟暮鼓般唤醒迷梦昏聩的人,使他们觉悟绝对不应抛弃我国传统中的精华,即我们祖传的爱美、爱艺术的热情。
  献给这个时代有思想的人:让艺术永恒吧。
      2014年8月20日 郭壮
 
当前位置 /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Artist Comment
 
   
       
 
 

对新媚俗主义的批判(三)文化的媚俗
文 何桂彦
  

  除了“政治的媚俗”外,当代绘画还出现了一种“文化的媚俗”。诚如批评家高名潞先生所言,“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问题就是媚俗,所有的表现现实,再现现实的潮流到现在为止出现的问题就是媚俗。格林伯格所说的媚俗,指的是并没有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去思考,相反去迎合时尚的东西。这时尚,既可以是社会政治的,也可以是商业流行的。中国当下的媚俗包括两种:时尚媚俗(意识形态的和商业流行的)和审美媚俗两个方面。他们同时又是互为表里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症结就在于此。”(13)如果说,90年代初“政治的媚俗”与国际艺术市场的成熟有着潜在的关系,那么“文化的媚俗”则与九十年代新兴的大众文化和国内艺术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和八十年代的新潮美术不同的是,那时并没有一个像今天这么强大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系统,所以,我们对当代绘画的讨论首先无法绕过大众文化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按照杰姆逊(Fredric·Jameson)的理解,他认为在继“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帝国主义阶段”之后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化”不仅表现在物质领域,而且渗透到各个精神领域,一切与文化相关的产品包括艺术品也仅仅是一件商品而已。为什么杰姆逊要特别强调晚期资本主义这个时间概念呢?显然,在他看来,正是由于后现代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面对的文化和艺术也再也不是前资本主义主义时代的与社会、宗教、现实等相关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靠机器复制和文化工业批量生产的文化消费时代。此时的文化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精神,而是为了消费。

  尽管大多数人不会承认中国已进入所谓后现代的文化阶段,尤其是艺术家,他们更有可能会抵制这种看法,他们仍然会坚持艺术品是严肃的存在,它属于精神的领域而不会沦落为消费的商品。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个事实——中国当代的生活已进入一个文化消费的时代。例如,我们日常生活所接受的电视、电影、网络、时尚杂志、各种流行节目、广告……,它们都是由文化工业生产的。我们的生活甚至也被这个强大的图像系统所包围,我们生活的本质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这些形象的模仿和复制,我们已进入了一种“图像仿真”的时代[⑮]。接下来的问题是,由于在一个文化变成消费的时代里,文化所带来的一次性、即时性、瞬间性的消费快感已经取代了过去文化在精神上的持久性和永恒性。而这种消费性是由不同的文化工业和机构制作出来的,如美国好莱坞的大片、百老汇的歌剧、香港的黑帮电影、日韩的卡通读物、中国的超级女生……。这些都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而存在这些典型的文化方式的理由也就是它们能满足人们各种的自由消费欲望。

  如果说流行的大众文化和当代美术没有什么关系,那么格林伯格一个经典的例子便是这种联系的最好说明。格林伯格在“前卫与庸俗”一文中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当一个农民站在一幅毕加索和一幅列宾的作品面前,他会更喜欢列宾的绘画。按照格林伯格的分析,农民并不需要去接受现代派的绘画,因为这需要时间去培养他们对现代绘画的审美鉴赏能力。而列宾的绘画则并不需要他们这样去做,因为列宾的绘画是有图像的、是可识辨的,所以他们更愿意接受列宾。[⑯]尽管,我们不会像格林伯格那样将当代绘画的接受者看作是农民,也不认可他将列宾的作品看作是大众文化那样的廉价消费品,但格氏提出的问题则是有意义的,即艺术家必须考虑到接受者的口味问题,换句话说,某种特定的艺术形态是需要特定文化阶层的人接受的。那么,对于当代的大众来说,他们会喜欢什么样的文化来进行消费呢?格林伯格是这样理解的,对于遭受现代工业社会异化的公众来说,他们“要求社会为他们提供一种适合于他们消费的文化。为了满足新市场的要求,一种新的商品被发明出来:合成的文化、庸俗文化,用于那些对真正文化的价值没有感受的人,他们渴望的不过是惟有某种文化才能提供的转变。”[⑰]

  正如前文讨论“新潮美术”遭遇的两难问题一样,既然现代艺术不能超越体制,那么,艺术就必须迎合市场。既然要迎合市场,当代艺术就得考虑到消费者的口味。而市场是由无形的大众构成的,而大众的趣味是表层化和享乐主义的,就像格氏所说的那样,他们需要的是能满足消费的大众文化而不是所谓的精英艺术,所以,当代艺术便自然倾向了“媚俗”。和“政治的媚俗”不同,这种新的媚俗并不具有任何真正意义的批判力,相反艺术家大多数时候都假扮着“精英”的先锋姿态出现,但无论如何这都不能掩盖他们为了迎合艺术市场的创作目的。这种新的媚俗主要体现在:主题的日常化、色彩的艳俗化、造型的图式化、审美趣味的庸俗化。从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媚俗化的表现方式表现出了强劲的势头。

  当然,仍然有少部分艺术家会批判这种观点,并认为这会否定和抹杀他们对艺术创作的严肃态度。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否认这正是当代艺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大型画家村和艺术聚集地在中国大城市的相继出现,如北京早年的圆明园画家村、稍晚的宋庄、今天的798工厂和正在发展起来的索家村,以及成都的蓝顶、重庆的坦克艺术中心……。”[⑱]毫无疑问,90年代的当代艺术也开始具有像好莱坞一样的艺术生产、加工、出售的系统化运作模式,一种新型的艺术工业开始逐渐走向成熟。而艺术工业的出现,已潜在的说明精英艺术向商业艺术方向的发展。但是,这种取悦于市场的作品并不是传统的那种“风情画”或“行画”,而是假扮着“先锋”或“当代”的样子出现的。从商业化的发展规律上看,既然要投靠市场,那就无法回避中国当代艺术整体意义上的“媚俗”倾向。

  在我看来,我们不能回避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的巨大吸引力,以及后现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对当代艺术趣味所产生的影响。否则,我们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将会是片面的。我们注意到,当代艺术为了迎合市场,他们必须得向大众献媚。然而对于一个完全沉醉在大众文化的欲望性消费中的大众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像新潮那样的精英艺术。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越来越缺乏深度的原因,也是当代艺术家不断的复制自己的图像符号的根源所在。所以,“文化的媚俗”是在大众文化和艺术市场的结合中孕育出来的,而它又会反过来影响艺术家,于是,当代绘画自然出现了一种艺术家与市场结合后的“媚俗趣味”。而一旦当代艺术与艺术市场进入一种“合谋”状态后,这又会进一步助长这种媚俗趣味的向外扩散。



 
 

    艺术评论
Artist Comment
 
   
     
 
 

 ● 1976-2006:四川美院与四川油画创作的历史与艺术追求………………………………文 何桂彦
 ● 艾未未谈毛同强作品 ………………………………………………………………………文 艾未未
 ● 策划人的学术性 :高名潞与栗宪庭………………………………………………………文 王南溟
 ● 百年中国画的记忆 …………………………………………………………………………文 佚 名
 ● 策展人的素质——艺术三十年沉思录 ……………………………………………………文 查常平
 ● 陈丹青:我们为什么要画油画? ……………………………………………………… 中国油画院
 ● 淡泊高洁的文化立场:王明明的中国画的艺术………………………………………… 文 康 征
 ● 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 文 肖建华
 ● 当代艺术的观念痴肥症…………………………………………………………………… 文 段 炼
 ● 当代艺术院的建构是一出现代性的悲悼剧……………………………………………… 文 闻 松
 ● 德国当代艺术现状………………………………………………………………………… 文 许玉滢
 ● 对新媚俗主义的批判(一)新潮美术的宿命…………………………………………… 文 何桂彦
 ● 对新媚俗主义的批判(二)新潮美术的宿命…………………………………………… 文 何桂彦
 ● 对新媚俗主义的批判(三)新潮美术的宿命…………………………………………… 文 何桂彦
 ● 对新媚俗主义的批判(四)新潮美术的宿命…………………………………………… 文 何桂彦
 ● 记中央美术学院贵阳籍青年画家曹力…………………………………………… 文 刘莲、赵红薇
 ● 澜宁:关注宋庄女性艺术家……………………………………………………………… 文 澜 宁
 ● 老边观察宋庄十怕京东十景……………………………………………………………… 文 老 边
 ● 老栗低端市场应对寒冬…………………………………………………………………… 文 一 晴
 ● 冷军的异型绘画…………………………………………………………………………… 文 彭 德
 ● 理论家是否要会画画……………………………………………………………………… 文 陈传席
 ● 栗谈邱志杰………………………………………………………………………………… 文 栗宪庭
 ● 廖雯访谈——女评论家看作品和男评论家不一样……………………………………… 文 佚 名
 ● 刘国松的艺术……………………………………………………………………………… 文 彭 德
 ● 刘小东谈《东》…………………………………………………………………………… 文 刘小东
 ● 一个不能把握整体的时代——略谈青年艺术家创作现状……………………………… 文 王 澈
 ● 罗中立、罗丹父子解读“川美现象”……………………………………………………… 文 姜长城
 ● 毛焰的智慧………………………………………………………………………………… 文 韩 东
 ● 美丽·荒芜·邪恶——栗子作品解读……………………………………………………… 文 郝立勋
 ● 美育是关系民族素质的大事——在“北大与美育”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 佚 名
 ● 三届“双金”回顾与思考…………………………………………………………………… 文 盛 葳
 ● 视觉的边界………………………………………………………………………………… 文 王一妃
 ● 巫鸿谈美术馆与公共空间………………………………………………………………… 文 石剑峰
 ● 小清新艺术不是当代艺术………………………………………………………………… 文 朱 其
 ● 再反思与再创造——上海双年展到了2010年…………………………………………… 文 鲍 栋
 ● 再谈当代工笔画…………………………………………………………………………… 文 郎绍君
 ● 再探宋庄:中国前卫艺术基地的艺术与商业博弈……………………………………… 文 佚 名
 ● 在体制的墙里墙外再看“技术”…………………………………………………………… 文 陈 默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品牌联盟 公益爱心 移动应用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6 hope888.com All Reserved
蒙ICP备09002709号-1霄鸿创意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