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的网站将展示历史长河中为艺术事业做出贡献的国内外艺术家以及当代仍在执着求索的艺术工作者与他们的作品。艺术是现代人最缺失的东西,网站将如晨钟暮鼓般唤醒迷梦昏聩的人,使他们觉悟绝对不应抛弃我国传统中的精华,即我们祖传的爱美、爱艺术的热情。
  献给这个时代有思想的人:让艺术永恒吧。
      2014年8月20日 郭壮
 
当前位置 /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Artist Comment
 
   
       
 
 

再谈当代工笔画
文 郎绍君

  去年秋,我参加在杭州举办的“南北工笔画对话展”座谈会,写了一篇《浅谈当代工笔画》,认为当代工笔画有极大的“生长余地”,“不可限量”的前途;同时,就工笔画的名称、材料、写实与表现、风格与格调等问题,谈了一些浅见。前不久,我参加中国工笔画会主办的第七届工笔画大展评选,看了很多作品。总的印象是,工笔画作者队伍年轻而庞大,作品数量惊人,有优秀精彩之作,再次感到工笔画能繁能简、能实能幻、能古能今、能描绘能抒情、能宏伟能细巧,其发展前景,真是不可限量。

  但参选作品参差不齐,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林凡会长约我写评论,说:“谈谈问题最好”。这篇短文,就不谈成就,只“挑毛病”,提问题。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一味求大。

  参评的多数作品,尺幅都很大,它们悬挂在偌大的仓储式大楼里,像竖起的高墙,须仰视才见。当然,尺幅本不是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准,但在以尺寸论价、以大小论展览效果的当今,追求尺寸成了时髦。不管什么题材,什么主题;什么情调,什么趣味,也不管自己能力如何,是否驾驭得了,都一“大”了之。小小的景观,小小的花朵,小小的水果,都要画得庞大无比,大而空,大而不当,看了令人难受,令人恐怖,完全不要艺术的“适合”原则。

二、一味制作。

  有不少作品,过多的借助于笔墨和渲染以外的制作手段,方法单调,面貌重复;而当制作方法彼此相似,则形成群体失去个性、作品千篇一律的局面。我并不一般地反对制作,作为对笔墨和渲染手段的补充,恰当的制作可以丰富艺术表现力,但制作的滥用,一定会导致技巧难度的下滑,笔墨与渲染功夫的衰退,艺术惰性的滋长,创造性思维的萎缩,以及风格化的泛滥。在我看来,不恰当的过分制作,不仅有害于写意画,也同样有害于工笔画。

  三、集群性的风格化。

  所谓“集群性的风格化”,是指对某一成功模式的大量摹仿与复制,形成一种流行风格样式。当某一位画家的画法风格获得成功——不论是获得学术上的广泛认可,还是市场上的广泛认可,就会有众多的摹仿者跟踪而至。如工笔画中的江宏伟式花鸟风格,何家英式人物风格,郑力式园林风格,冯大中式画虎风格……等等。创造一种风格和画法决非一日之功,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但这种画法和风格的摹仿者无需费力,照猫画虎就成了。摹仿和复制永远跟不上原创,而只能把原创泛化、劣质化,损坏它的声誉。摹仿者不是把艺术作为一种创造,而是作为一种可以仿制的手艺。原创者可能因重复自己而走向风格化,但他毕竟曾经是创造者;摹仿者因重复别人和别人的别人而成“集群性的风格化”,他们还没有成为艺术家。

  四、无意义的变形

  变形,是视觉艺术创作的永恒课题。变形要有内在的根据——形式的需要,内在表达的需要,两者共同的需要。中国画史上的变形作品,以明末清初为突出,典型者如吴彬、渐江的山水,陈老莲的人物,八大山人的花鸟等。这与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迁、画家生活遭遇奇变、个人心境呈现异态有密切的关系。近现代绘画中的变形,多出自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摹学,而发端于表现主义的西方现代艺术的变形潮流,则与西方现代哲学的流行、欧洲人遭遇世界大战、艺术家反叛写实主义、崇尚审美向崇尚审丑转变等社会思想背景分不开。出色的变形作品,都出于内在需求,形式与内容相契合,即都是有意义的变形,而不是为变形而变形,内在表现与外在形式相悖的无意义变形。当代工笔画特别是工笔人物画的变形,以逐丑求怪为主要特点,但为丑而丑,为怪而怪,或是对某种变形风格的摹仿,大多为无意义变形。

五、格调趋俗

  我在《当代工笔画浅谈》中曾论及艺术格调,说格调低下威胁着工笔画的发展。这次参加评选,对格调趋俗的严重程度有了更深的体验。可以说,这是一个普遍趋势,是大部分作品存在的问题。柔靡、香艳、光腻、轻薄、酸腐以及没落的怀旧气息,都属于格调的低俗。“俗”有多种,当下最严重的是甜俗、粗俗和恶俗。它们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上,也表现在造型、色彩、形象处理各个方面。格调的高下,与绘画技术的关系不大,而源于画家的艺术趣味。古人说“俗不可医”,是指它植根于画家的深层心理和人格修养,是很难改变的。的确,人的审美趣味有与生俱来的因素,但更多是后天养育而成的;要彻底改变它,确实很难——我们看到过不少一辈子逐俗的画家。但对于当代青年画家来说,趋俗主要外因造成的,如迎合市场与大众,修养不足等。这是可以改变的。现在的问题是,画家能不能反省自己的趋俗?有没有改变它的要求?肯不肯在艺术与人格修养上下大功夫?

  六、装饰性“陷阱”

  装饰性,是工笔画的一大特点。作为形式与表现的需要,装饰能强化结构的有序性、形象的风格特征、色彩的节律化,使整个作品富于音乐感。传统工笔画,讲究装饰,并积累了丰富经验。但装饰也有法有度,要以突出主题、增加艺术魅力为鹄的。当下一些作品,装饰过度,无法,要么过繁,要么过板,要么畸形,要么花而碎。它们给予观者的不是娱悦,而是视觉疲劳!这是当代工笔画的重症。任何一种艺术手段都是双刃剑——既能消除非艺术因素,也能砍掉艺术因素。装饰也不例外。装饰可以赋予作品以光彩和诗意,但也可以成为陷阱。重要的是,装饰产生了什么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有益的,还是无益的。

  七、想像力贫弱

  想像力是艺术创造最重要的品质,也是艺术家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画家的想像力各自不同,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一个全国性的大型展览会缺乏富于想像力的作品,如果一个时期之内都找不到几个有丰富想像力的画家,一定是艺术环境和画家队伍出了什么问题。当代工笔画似乎就存在着想像力贫乏的问题。相似与重复性的东西太多,摹仿追风的东西太多,有奇思妙想、超越凡庸的创造太少,真正的浪漫情怀和浪漫境界太少。与写意画比较起来,工笔画长于描绘和叙述,但如果它止于描绘和叙述,而缺乏想像、幻想,就不会有大的创造。当下想像力贫弱的原因是,人们变得太物质,太讲究实利,太急功近利。脑子里装满了“物”,没有精神的余地,也就没有想像和浪漫的激情了。

  八、缺乏真情

  艺术创作离不开画家的情感。所谓“表现”,首先是情感的表现。不论对人,对花鸟,对山水,惟有动了真情,才有创作冲动,创作激情。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画家不是不懂这道理,而是难以依照这个道理去实行。为了展览而画,为了获奖而画,为了职称而画,为了拍卖而画,这些“为了”,都是由“实用”而发动的,而不是“情动言形”,“有不得已而后言”,“胸中块垒,一吐为快”。缺了真情,就难免矫情、虚假、冷淡、唯美、肤浅、做作,难免变成冷冰冰的作画机器。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缺乏真情麻木不仁,没有自觉意识,以为画画就是如此!

 九、没有独立思想

  除了情感,艺术创作还需要思想,需要画家独立地对人生、社会、自然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写自己的看法,扬善伐恶,醒世警世。一件作品的力量,主要是思想的力量,而思想应当是自己的思想,自己从人生体验和独立思考中得到的认知。人云亦云,炒剩饭,鹦鹉学舌,是没有力量的;没有想法,没有自我反省,没有批判意识,没有意义追求,都根于没有独立的思想,独到的理性省悟。工笔画要超越历史,超越现状,超越唯美主义等等,就必须赋予作品精神的深度。但当代工笔画特别是工笔人物画,恰恰缺少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发现,独立的批判意识。画家不关注社会人生与社会问题,不关心人的命运特别是普通人的命运,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意识,而麻木于当挣钱工具,麻木于当“装饰花边”。

  十、高原停顿

  十多年前,我曾著文谈过艺术家的“高原停顿”现象——当他们获得一定成就,达到一定高度,获得相当的知名度,在艺术上就停顿下来、徘徊不前了。这好比登山,到达一定高度,就走不动了。新时期以来,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工笔画家,其出色者不仅创作了出色的作品,还形成了自己的画法与风格,造成了广泛影响。所谓“工笔画的复兴”,不体现画工笔人数的增加,而体现在这些出色画家的创造。但是,这些出色画家多已处于“高原停顿”状态。他们的创作激情淡了,艺术活力消退了,出色作品少见了,开始大量重复自己,逐渐风格化。当然,任何画家都不可能始终保持高峰状态,有起有伏是正常的。但如果在成熟的壮年停顿,如果十年八年的停顿,如果因市场、声名拖累而停顿,就不正常了。工笔画的发展需要有大画家、杰出画家的带领,大画家必须有大画家的胸怀与志向,如果贪名利而忘艺,就难以成为大画家,受损的不只是画家自己,也是整个工笔画界。



 
 

    艺术评论
Artist Comment
 
   
     
 
 

 ● 1976-2006:四川美院与四川油画创作的历史与艺术追求………………………………文 何桂彦
 ● 艾未未谈毛同强作品 ………………………………………………………………………文 艾未未
 ● 策划人的学术性 :高名潞与栗宪庭………………………………………………………文 王南溟
 ● 百年中国画的记忆 …………………………………………………………………………文 佚 名
 ● 策展人的素质——艺术三十年沉思录 ……………………………………………………文 查常平
 ● 陈丹青:我们为什么要画油画? ……………………………………………………… 中国油画院
 ● 淡泊高洁的文化立场:王明明的中国画的艺术………………………………………… 文 康 征
 ● 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 文 肖建华
 ● 当代艺术的观念痴肥症…………………………………………………………………… 文 段 炼
 ● 当代艺术院的建构是一出现代性的悲悼剧……………………………………………… 文 闻 松
 ● 德国当代艺术现状………………………………………………………………………… 文 许玉滢
 ● 对新媚俗主义的批判(一)新潮美术的宿命…………………………………………… 文 何桂彦
 ● 对新媚俗主义的批判(二)新潮美术的宿命…………………………………………… 文 何桂彦
 ● 对新媚俗主义的批判(三)新潮美术的宿命…………………………………………… 文 何桂彦
 ● 对新媚俗主义的批判(四)新潮美术的宿命…………………………………………… 文 何桂彦
 ● 记中央美术学院贵阳籍青年画家曹力…………………………………………… 文 刘莲、赵红薇
 ● 澜宁:关注宋庄女性艺术家……………………………………………………………… 文 澜 宁
 ● 老边观察宋庄十怕京东十景……………………………………………………………… 文 老 边
 ● 老栗低端市场应对寒冬…………………………………………………………………… 文 一 晴
 ● 冷军的异型绘画…………………………………………………………………………… 文 彭 德
 ● 理论家是否要会画画……………………………………………………………………… 文 陈传席
 ● 栗谈邱志杰………………………………………………………………………………… 文 栗宪庭
 ● 廖雯访谈——女评论家看作品和男评论家不一样……………………………………… 文 佚 名
 ● 刘国松的艺术……………………………………………………………………………… 文 彭 德
 ● 刘小东谈《东》…………………………………………………………………………… 文 刘小东
 ● 一个不能把握整体的时代——略谈青年艺术家创作现状……………………………… 文 王 澈
 ● 罗中立、罗丹父子解读“川美现象”……………………………………………………… 文 姜长城
 ● 毛焰的智慧………………………………………………………………………………… 文 韩 东
 ● 美丽·荒芜·邪恶——栗子作品解读……………………………………………………… 文 郝立勋
 ● 美育是关系民族素质的大事——在“北大与美育”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 佚 名
 ● 三届“双金”回顾与思考…………………………………………………………………… 文 盛 葳
 ● 视觉的边界………………………………………………………………………………… 文 王一妃
 ● 巫鸿谈美术馆与公共空间………………………………………………………………… 文 石剑峰
 ● 小清新艺术不是当代艺术………………………………………………………………… 文 朱 其
 ● 再反思与再创造——上海双年展到了2010年…………………………………………… 文 鲍 栋
 ● 再谈当代工笔画…………………………………………………………………………… 文 郎绍君
 ● 再探宋庄:中国前卫艺术基地的艺术与商业博弈……………………………………… 文 佚 名
 ● 在体制的墙里墙外再看“技术”…………………………………………………………… 文 陈 默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品牌联盟 公益爱心 移动应用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06 hope888.com All Reserved
蒙ICP备09002709号-1霄鸿创意工作室